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率先打造新型跨學科ECHO教學大樓
項目詳情發(fā)布時間:2022-07-25
項目名稱: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率先打造新型跨學科ECHO教學大樓
設計時間:2018-10 - 2019-12
建成時間:2022-01
項目規(guī)模:建筑面積8844平方米
方案設計:Benvan Berkel, Arjan Dingsté with Marianthi Tatari, Jaap-Wil
施工單位:BAM Bouw en Techniek
導讀:
Echo是一座跨學科的產(chǎn)能建筑,提供了多種教學空間,滿足大學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作為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最具可持續(xù)性的建筑,Echo教學大樓將助力學校在2030年整體實現(xiàn)可持續(xù)校園的愿景。新的前瞻性教學大樓Echo ,由UNStudio與 Arup 和 BBN聯(lián)合打造了一個能夠全力支持不同教學方法和形式,并且以適應性和使用者健康為核心的產(chǎn)能建筑。?Evabloem_UNStudio
鑒于學生人數(shù)不斷增長,以及對教學空間的需求增加,一個新型跨學科教學大樓由頂尖學府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率先打造,滿足當前和未來更多靈活教學空間的需求。
? 能源再生型綠色建筑:Echo教學大樓產(chǎn)生的能源大于運行期間的耗能
? 跨學科的教學大樓:多種適應性強的教學空間,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空間布局的靈活性
? 以健康為核心:Echo教學大樓的設計旨在促進身體、心理和社交健康
? 超前的教學環(huán)境:為新型學習方式和未來校園建筑樹立典范
Echo是一座跨學科的產(chǎn)能建筑,提供了多種教學空間,滿足大學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作為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最具可持續(xù)性的建筑,Echo教學大樓將助力學校在2030年整體實現(xiàn)可持續(xù)校園的愿景。
Ben van Berkel:“Echo大樓以其自身提供了范例。在這座高度緊湊的建筑中,空間的使用得到了最大的擴展,使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實現(xiàn)了更緊密地聯(lián)系。在這里,他們不僅可以分享彼此的學習經(jīng)驗并相互學習,還可以從建筑本身中獲取知識?!?/em>
▲建筑過渡空間合理化利用 ?Evabloem_UNStudio
新的前瞻性教學大樓Echo ,由UNStudio與 Arup 和 BBN聯(lián)合打造了一個能夠全力支持不同教學方法和形式,并且以適應性和使用者健康為核心的產(chǎn)能建筑。
Ben van Berkel: “與那些封閉式傳統(tǒng)校園有所不同,未來的校園需要規(guī)劃靈活多用的空間,鼓勵學生和教師共同學習、合作和創(chuàng)造。隨著學生人數(shù)不斷增長,教學建筑需要具備高度的靈活性,并且通過建立一種跨學科共享使用的模式來運作,促進更全面的學科教育?!?/em>
?Evabloem_UNStudio
?Evabloem_UNStudio
?Evabloem_UNStudio
1200塊太陽能電池板、智能裝置、良好的絕緣材料和冷熱庫系統(tǒng)的應用確保Echo教學大樓在供應日常運行所需的能源的同時還有所結(jié)余。這其中包括了供應使用者所需的能源,如筆記本電腦、照明和餐飲的電力消耗。另外,建筑中90%的家具都是可重復利用的。
?Evabloem_UNStudio
Echo教學大樓在設計時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考量因素-透明度。它不僅確保了建筑體內(nèi)最大限度的采光(眾所周知,這有益于使用者的身體健康,并減少了對人工照明的需求),同時創(chuàng)造了與整個校園和周圍自然環(huán)境的視覺延伸感。因此,有效避免了封閉式教學體驗感,而建筑的開放性和公共性將其向校園兩端延伸拓展,為師生提供了一個明亮、令人振奮和友好的教學環(huán)境。
?Evabloem_UNStudio
然而,為了避免建筑滲入過多熱能,需要阻隔陽光的過度穿透。通過玻璃的防曬性和低太陽能滲透性的結(jié)合應用,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除此之外,懸挑的深型水平鋁制遮陽篷的應用也有效阻擋了多余的太陽能熱量。遮陽棚通過線纜相互連接,綠植沿著線纜蔓延,又巧妙地形成了一個綠色幕墻,進一步過濾日光照射。
?Evabloem_UNStudio
為確保大樓內(nèi)空氣清潔,我們在空心樓板上方設置了架高地板。新鮮空氣即是從下而上由地面輸送,而不是從上向下送風,這個措施避免了新風在空間內(nèi)周而循環(huán)。為了適應未來空間布局發(fā)生的變化,該系統(tǒng)的通風口以及計算機地板裝置可以很容易地重新進行移位。
?Evabloem_UNStudio
在設計時,不僅注重施工材料對環(huán)境產(chǎn)生的影響,也使建筑的設計盡量遵循大樓內(nèi)部自循環(huán)系統(tǒng)原則。設計采用大尺寸網(wǎng)格形成寬敞入口,立柱沿著建筑空間邊緣設置,從而打造大跨度的無柱開放空間。鋼桁架采用標準尺寸,以便于拆卸,即使大樓超過使用年限后,這些部件仍然可以被再次利用到其他地方。空心板將來也可以重復使用。
?Evabloem_UNStudio
Echo是一座多功能教育建筑,超越了當下的學習環(huán)境。設計支持"一應俱全,Everything Anywhere"的當代文化貫穿于整個設計之中,凸顯過渡空間的重要性,激發(fā)物理流動。借此,Echo為學生們在課余之外提供了一個使用空間:用于思考、獲取靈感和互動交流的多樣化平臺。
?Evabloem_UNStudio
?Evabloem_UNStudio
?Evabloem_UNStudio
?Evabloem_UNStudio
?Evabloem_UNStudio
大樓的室內(nèi)設計旨在為到訪者營造出溫馨友好的氛圍。在特定位置,條狀竹材沿天花板延伸,構成精妙設計的一部分。雕工精致具有質(zhì)感的竹材一直延伸到中央樓梯,將學習和互動空間流暢的連接在一起,構成學習、協(xié)作和創(chuàng)建連接的互聯(lián)世界。中央“大樓梯”的設計,為使用者創(chuàng)造樓內(nèi)走動的機會,有利于學生、研究人員和教師們的身體健康。
?Evabloem_UNStudio
?Evabloem_UNStudio
前瞻性校園一定具備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特性。這體現(xiàn)了Echo的設計愿景,不僅與周圍公共空間聯(lián)通且相輔相成,又創(chuàng)造了嶄新的面貌。相鄰的廣場通過大樓底層的透明區(qū)域,與另一側(cè)的街道相連,將Echo的透明底樓變成一個有頂?shù)墓矎V場和公共連接設施,使無形的學習氛圍轉(zhuǎn)變?yōu)橐环N可見且迷人的體驗。
?Evabloem_UNStudio
▲辯論空間 ?Evabloem_UNStudio
▲大講堂 ?Evabloem_UNStudio
樓內(nèi)兩個有雕塑感的空間,容納700人的大講堂和一個辯論空間,將人流吸引至這個有頂?shù)墓矎V場。這兩個設計精妙的空間呈對角線分布,同時也定義了兩個透明轉(zhuǎn)角區(qū)域,其中一個為帶有露臺的餐廳,正位于Dreamhall的對面;另一個是寬敞的景觀學習區(qū)。
?Evabloem_UNStudio
建筑面積8844平方米的Echo大樓內(nèi)設置了大講堂、教室和各類學習空間,可為大約1700名學生提供講座和輔導、小組活動、項目教學、辯論和自學空間。
?Evabloem_UNStudio
Echo教學大樓共有七間教室,大部分可進行靈活布局。位于一樓面積最大的大講堂可容納700人,并且可以在15分鐘內(nèi)移動為三個獨立的空間。因此,多個講座或活動可以在不同空間同時進行,并最大限度地對激發(fā)空間的靈活布局可能。
?Evabloem_UNStudio
位于一樓的多形式教學空間中應用了類似的活動墻系統(tǒng),可以在需要時將其分隔為兩個各容納144個座位的教室。此外,整個大樓里還有300多個學習空間可用于小組活動和自學。
?Evabloem_UNStudio
?Evabloem_UNStudio
所有教室均根據(jù)師生當前和未來需求而設計。Echo教學大樓側(cè)重于可容納150人至700人的中大型教室。除了這些大型教室外,樓內(nèi)還設置了一個案例研究教室,尤其適合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激勵型教學/互動的。此外,還有四個用于項目教學的標準教室,每間可容納近 70 人。位于二樓的辦公空間應用了模塊化的墻體系統(tǒng),為未來靈活變化的布局提供可能。如果未來有功能變化需求,這些辦公空間可以輕微移動轉(zhuǎn)變?yōu)榻虒W空間。
項目信息 PROJECT INFO
項目名稱:Echo Energy-Generating Interfaculty
設計公司:UNStudio
設計團隊:Benvan Berkel, Arjan Dingsté with Marianthi Tatari, Jaap-Willem Kleijwegt, Ariane Stracke and Piotr Kluszczynski, Thys Schreij, Mitchel Verkuijlen, Bogdan Chipara, Krishna Duddumpudi, Fabio Negozio, Vladislava Parfjonova, Marian Mihaescu, Ajay Saini, Ryan Henriksen, Shangzi Tu, Xinyu Wang
顧問:
Arup: 結(jié)構工程師, 機電和建筑物理
BBN: 建筑造價顧問
施工方:BAM Bouw en Techniek
項目管理和施工管理:Stevens van Dijck
竹子裝置設計:Moso
玻璃結(jié)構: OCTATUBE
/
設計說明部分撰文 | UNStudio
編輯 | 戴礽祁
相關作品
評論
全部評論0